農業現代化對農業專項人才的需求探索論文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也是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約束的弱質產業。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農業現代化對農業專項人才的需求探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農業現代化對農業專項人才的需求探索全文如下:

  摘 要 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農業院校培養出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根據現代農業對人才的需求,農業院校要面向農業市場,面向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培養創新人才。本文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的特點、現代農業專項人才的特點,簡要分析了農業專項人才職業教育的現狀,進而提出了相應的農業專項人才職業教育的變革舉措。

  1 農業現代化的特點

  現代農業不同於傳統農業,農業機械、原材料及農業生產資料等大多來自農業外部,且農產品主要是供應給城市居民,形成一種外部迴圈。所以,我們要大力增加農業以外的能源和物資的投入,從而保證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序也隨之加快,農業商品率不斷提高。但農業現代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全面的漸進式的過程。

  一是內容的動態性。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變遷與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均發生了變化。與二十世紀所謂的農業現代化相比,其內涵不僅包括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等,還包括農業標準化、質量化與資訊化等,內容具有動態性特徵。二是內容的包容性。現代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生產技術、資訊科技等方面,還涉及經濟關係、農業政策、環境影響等。三是地域性和階段性。不同國家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因經濟、技術、自然條件等實際情況的差異而制定的農業現代化的標準也是不同的。美國因農業技術水平高,所以它的農業現代化是通過先進農業機械的運用,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增加農民收入來衡量的。而日本由於人多地少,其必須通過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種植高產的經濟作物品種來提高單位土地生產率和產值,從而來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國人口眾多,而耕地面積相對不足,所以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首先推進土地生產率的提高。四是歷史承繼性。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在因循的基礎上推進與實現,將傳統農業中合理的生產技術、生產經驗等繼承下來,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科學化發展。

  2 適應農業現代所需的人才

  從農業現代化的特點不難發現,要想實現現代化,農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是關鍵因素。

  一是懂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為滿足高質量、高數量的市場需求,農業技術進步和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而這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研發隊伍。因而,在人才培養中我們要以此為導向,針對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選課與實踐指導,以培養尖端技術人才為主,兼顧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普及,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二是有技能――農業技術推廣現今已成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科研成果要儘快儘早地轉化為生產力,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努力,這就需要我們在農業人才培養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技能精幹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三是善經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技術人才的培養也要適應這一發展趨勢,著眼全球視野,培養一支擅長經營管理,能夠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農業經濟型人才隊伍。

  除此之外,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還需要培養樂於服務農村,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培養農業產業化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人才是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能夠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得到社會認可的優秀勞動者,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和參與者。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化整體發展水平。目前,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人才資源匱乏,結構分佈不合理,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在農業產業化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還比較弱,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充分認識加強培養農業產業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作為實施人才戰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總之,發展現代農業,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培養一支既懂科技又有技能和善經營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 農業專業人才職業教育的現狀

  一是辦學經費緊張。雖然中央不斷強調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力度和增加資金投入,但由於具體指導政策不明朗,導致執行力度不夠,轉移支付不足,而職業技術教育機構本身由於各種客觀條件又缺乏相應的籌資渠道,最終使得維持其正常執行的經費捉襟見肘。由於辦學經費不足,使得對學生進行基礎培訓的設施和裝置都很缺乏,擴大教育規模成為空談。同時,教師沒有經費出去進修,很難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學中,限制了學術視野,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了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和職業學校自身辦學的吸引力。

  二是師資數量嚴重不足且知識水平偏低。如前所述,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們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複合型人才,這需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高水平的教師與足夠的師資數量作為保障。而現實情況是,由於辦學經費、人才待遇及重視程度等條件制約,師資數量嚴重不足且現有師資水平整體不高。

  三是就業前景嚴峻。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擴招嚴重,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大眾化教育趨勢,精英教育褪色,且師資數量與學生數量不匹配,教育細分化不能得以實現,導致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培養的學生質量嚴重下滑,很難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不能找到適應的工作崗位。加之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向社會釋放了大量的多餘勞動力,就業變得越來越難。麥可思-中國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發現,近年來,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率總體水平偏低,農業院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只在30%~70%之間,明顯低於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情況。

  四是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為了謀取經濟利益最大化,一些農業職業院校不顧自己的辦學宗旨和師資條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迎合社會“熱點”需求,盲目上一些專業,比如開設二、三產業的專業,這很難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再者,即使本著自己的辦學宗旨,一些農業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也存在短期行為,不能與時俱進地及時完善培養目標和及時調整相應專業設定,導致專業結構設定不盡合理,對市場的適應性較差。同時,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一些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內容並未走進教學視野,導致崗位能力需求與課程設定與培養目標之間出現脫節,所學與崗位契合度低,學生不能適應崗位需求,影響了學校聲譽。另外,農業職業教育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育現象,重知識、輕能力,學生動手能力不足,只會“紙上談兵”,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4 培養農業專項人才職業教育需要的變革

  一是加快轉變觀念,重新樹立人才觀。一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多層次、不同型別的多樣化人才,不僅需要既懂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科學家和掌握精尖技術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層次高階專業人才,還需要各層次的初、中級層次的專門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一種新的人才觀,根據社會差異化需求,培養大量的既懂理論又有應用、操作技能的職業技術人才,以滿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農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近些年,隨著不斷深入的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日益關注,我國農業企業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我國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應該以日益豐富的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地進行專業調整,明確農業職業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做到“按體裁衣”,加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與專業性。

  三是改革教學設定,優化培養模式。農業職業教育要牢記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科技農業服務和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服務的宗旨,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對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改革。具體做法是:***1***週期性地對現有農業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以更新其農業知識,培養新技能;***2***要根據農村與農業發展現狀,不斷開發新專業,設定新課程,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以培養應用型技能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使學生和受訓人員具有知識夠用和技術一流的特點;***3***要採取貼近農村實際的培養模式,靈活辦學。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與相關聯的高等學校合作辦學,以共享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專家下鄉的方式,深入到鄉村親自指導農業從業人員學習。

  四是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職業院校農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農業現代化的特徵之一便是“產學研”相結合。農業職業教育應以科技成果的高轉化率為導向,面向農業市場、面向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重視人才科技研發能力的培養。

  五是立足地域特點,有效發展農業職業教育。農業具有季節性和區域性特點,農業職業院校要根據地域特點及當地涉農產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定與專業設定,因地制宜地培養人才,以免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