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案例分享

  創業起始就象從幾乎無路可通的叢莽中斬棘披荊尋覓一處可能發現金沙的所在然後淘盡了數千斤沙石希望至少找到幾粒金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業故事案例分享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1:一個90後創業者的三次創業經歷

  畢業即失業,彷彿是每一個大學生畢業時都要面臨的壓力。在每年幾百萬畢業生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畏艱難,勤奮刻苦;他們有夢想、勇於追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雙手打拼屬於自己的天空;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燦爛的人生。他們就是大學生創業者。他們離我們並不遠,就在我們身邊。

  一個90後創業者分享自己三次創業的經歷,他叫陳哲,2012級漢語專業的學生。

  陳哲,是一名90後,和大多數中國的年輕人一樣,從小接收著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帶來的巨大紅利。使得有機會在小的時候可以接觸到計算機及網際網路,瞭解到從資訊產業中崛起的一代企業家,這些人影響著他,並在那時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曾經的他給網際網路雜誌投過稿、開發過程序,現在的他在前兩次創業經歷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堅持自我,嚐到了創業為他帶來的寶貴財富。

  以下是90後創業者陳哲自述的創業經歷:

  第一次創業:

  2011年初,讀高一的我開始了休學創業,和朋友一起開始了北漂生活。團購市場剛剛興起,資本市場大量投資公司開始湧入這個市場,我們也認定這個市場存在著巨大機會,憑著激情和熱度就開始踏上了第一次創業。

  做了和團購相關的電商平臺團送網,由於競爭對手的大量出現,業務規模出現了嚴重降低。業務也從給團購網站提供商品的電商平臺,變成了一個專門給企業供應商品的團購平臺***現在看就是個偽命題***,在微博了發了無數私信後,我們在北京見過了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去過了李開復老師成立的創新工場,商業計劃書的PPT幾乎投過了北京各大風險投資公司的郵箱。

  風光的一面就是《創業邦》雜誌有一期在一個角落裡提到過我們的專案,再有就是接受過《電腦報》對我個人的一次專訪,也就這些算是小小的成功吧,雖然那時我已經知道那個專案離結束已經不遠了。

  創業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活,和大多數初次創業的企業一樣,我們一路搬家從剛開始團隊住著5000租金一個月東城區,輾轉到離機場不遠的順義,最後搬到了通州還住過了幾天地下室,也算是為了創業這個夢想輾轉奔波吧!像所有北漂青年一樣,我們承受著夢想的重量。

  這次創業讓我從理論的世界走向了現實,以前看CCTV出品的《贏在中國》,總是覺得創業是件很輕鬆的事情,而風投公司的投資經理都是行業中的精英,就想靠簡單的幾頁商業計劃書就打動投資人其實沒那麼容易。

  同時還驗證了一個叫做六度空間的理論,多年前在網上聽過俞敏洪的演講中提到:“當你想認識一個陌生人時,你和任何一個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曾經出現在CCTV《贏在中國》上的某位知名企業家,在後來在北京真就見到了。再後來認識了很多人,有創業者有投資人,還有各行各業的一些精英,在和他們交流中你會發現,他們說的問題普遍具有前瞻性,提前看到了專案問題的存在,多與行業頂尖的人接觸,接受他們的質疑,對企業的成長一定是飛快的,當然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權威,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接下來你是不是也想試試,下一個你想見誰?、還是奧巴馬?

  第二次創業:

  之後回到家鄉遼寧撫順,休整了幾個月,自己又做了一個平板電腦的測評網站。當時一直在給《電腦報》寫稿子***連續寫了半年關於軟體方面的小豆腐塊***,那段時間國產平板大量出現,價格也越來越低,電腦報在新的一年把平板電腦和手機頁面合併變成了一個專版。

  我覺得是機會來了,就做一個專門報道平板電腦方面的網站《平板電腦一族》,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包括和電腦報方面的合作***在電腦報論壇當過很長時間的版主***,在資金財力人員都很有限的情況下,聯合商家做了一些關於線上線下的活動。

  直到上了大學,由於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平板電腦網站慢慢的開始荒廢了起來。做平板電腦這類IT電子的測評網站平臺,包括其他數碼產品網站幾乎沒有在北方成功的先例,尤其對消費類數碼產品這塊,很難第一時間拿到新產,慢慢的網站停止了更新,這算是第二次創業失敗吧。

  這次創業離我要的目標離得實在差了一些。但是我知道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跟著自己的心走,就算沒有做成功至少也不會很痛苦,心態上就比較平和。

  我喜歡網際網路和消費數碼,做的專案都會與它們相關,在不賺錢和沒人理解的時刻,至少不會很痛苦,因為我熱愛這份事業。在興趣中不尋求任何回報,在孤獨時享受自我沉澱的過程,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有很多收穫。其實不光是創業,做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

  第三次創業:

  在大二的上半年有了第三次創業的經歷,這次創業較上次的單打獨鬥,正規了許多,自己變成公司的法人代表,就是2013年8月成立的阜新聖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所在地遼寧阜新是新中國的煤都,一個資源轉型城市,網際網路創業環境都比南方差很多,也許對我來說這是不是代表更多的機會?

  這次的創業專案是做地方門戶類網站,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在阜新190萬人口的城市,為什麼就沒有沒一個做起來的本地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我不去試一試。

  我開始嘗試做第一阜新網,由於起步資金有限了,我選擇在某一細分領域發力,提高影響力。

  網站和論壇先是不痛不癢運營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關注到阜新公交線路在網路的導航是錯的,於是便開始和同事一起研究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和同事人工收集了二週左右,完成了第一版的阜新公交線路大全,並納入到了微信公眾賬號的系統中來。很多機會和想法都是通過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得來的。

  在漫長的公司運營,上班下班,聯合商家做活動,為自己的創業夢奔波著,現在公司做了一年多了,也遇到了一些發展運營上的瓶頸。

  但是我一直在挑戰自己,一路創業一路堅持,因為我知道創業就是種態度和精神,就是讓人生變到更加與眾不同和挑戰的自我……哪怕是失敗與痛苦,那何嘗不是另一種享受呢。

  2:80後海歸開培訓學校實現創業夢

  “孩子們參加課外培訓,不僅僅是要提高成績,更主要的是要樹立自信心。要找準孩子們的問題,改正不良學習習慣。另外,還要幫助孩子跟家長重塑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幫助孩子成長。”坐在辦公室裡,亢勇侃侃而談。

  從大二的時候開辦“幾力大學生家教社”,到如今建成佔地1200平方米、擁有教職工60多人、學生200多人的培訓機構,亢勇走了許多年輕人想走卻不敢走的創業路。

  亢勇是85後,出生在包頭市東河區耐火廠宿舍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初中時期父母就雙雙下崗,家庭生活情況十分窘迫。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亢勇從小就渴望通過勤奮與刻苦改變家庭現狀。一踏入大學校門,亢勇就想著怎樣能夠通過勤工助學來負擔求學費用、補貼家用。

  “那個時候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是《贏在中國》,選手們的激情創業故事、評委們的勵志點評深深打動了我,我就想為什麼我就不能創業呢?”大二的時候,亢勇把創業的想法付諸行動,開辦“幾力大學生家教社”。“儘管這次創業沒有持續多久,但是確實給我未來的創業道路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亢勇說。

  2008年,就讀大三的亢勇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赴日公派交換留學資格,在日本關西國際大學學習管理學。在日留學期間,亢勇如飢似渴地汲取前沿管理知識,並在當地日企實習,主動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留學的經歷拓寬了我的視野,自主創業的信念更加堅定了。”2009年,亢勇留日歸國,獲得內蒙古大學與日本關西國際大學的雙學位。回國之後亢勇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創業夢想,毅然放棄了許多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開始籌劃教育行業創業專案。

  然而,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09年9月,在不到50平米的出租屋內我們組建了創業團隊,共同搭建了培訓機構的雛形,但是由於資金和經驗的不足,根本就招不到幾個學生,創業之路碰到了第一道坎。”亢勇介紹,當時有合夥人對創業專案逐漸失去了信心,要求退股。“沒辦法,人家要退股你也不好強留。但是當時確實沒有錢,就給要退股的合夥人打了欠條。”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創業初期準備,亢勇帶領下的培訓機構不斷改進教育理念,並積極建立團隊,終於形成了5人核心教學團隊。培訓學校校區擴大到面積150平米,初具規模,且擁有了基本的教學裝置設施,課程體系日趨完善。“本來是前景一片廣闊,可誰知又碰到了‘叛徒’。”亢勇記得,當時自己參加一項活動,出差了一段時間。“回來發現,培訓機構裡的管理人員跑走另立門戶了,好不容易培養的老師和學生也被全部挖走了。”沮喪的亢勇並沒有倒下,“摔倒了可以站起來,站起來會更強大。”

  2014年1月,亢勇主動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建立教育合作關係,並開設“新東方線上包頭學習中心”。自此,亢勇的培訓機構進入快速成長期。2015年,在包頭市東河區建成了佔地1200平米的現代化、專業化的新校區,下設市場部、教研部、諮詢部、學管部、客服部等教學及管理機構,形成了以中、高考為核心的全方位的提分課程體系。

  儘管如此,亢勇並不敢懈怠。“我的培訓事業其實也才算是剛起步,像我們民營企業用人難、留人難的情況一直存在,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也遇到瓶頸,還有資金問題,畢竟是白手起家,只能靠原始積累。”不過對於未來,亢勇還是充滿信心,“路可能還會很難走,但是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承載著家長們厚重的期許,我總覺得我有責任把我的事業繼續做下去、做大做強。”亢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