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績效管理為什麼力不從心

  績效管理,是指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共同參與的績效計劃制定、績效輔導溝通、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績效目標提升的持續迴圈過程,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那麼?

  案例:中部某大型企業隨著規模擴大、業務增長,為了激勵員工而從外部引進績效管理,通過公司高層和人力資源管理部的全力助推,在集團內部成立績效管理小組,搭建績效考核機制。考核過程如下:月初由員工做該月的工作計劃,並得到上級確認,月末首先進行自評,然後由上級進行評分,最後彙總到人力資源部,由績效管理小組制定各等級的評定標準,根據自評與上級評進行等級劃分,共包括“A、B、C、D”四個等級,A級員工將獲得工資的10%作為獎金,B級、C級員工不獎不罰,D級員工將扣除工資的5%作為懲罰。通過幾年的推行,績效考核機制在公司已經固化,這種考核形式也已經成了慣性,剛開始各部門的員工對績效考核的結果很在乎,人人爭當A級員工,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工作也更加高質高效地完成。

  但是一年後,這種考核方式暴露出一些弊端。員工在月初做績效考核時將各自的表單寫得滿滿的,希望領導看到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能打個高分。這樣一來,考核過程中免不了人情分。而績效管理小組由於繁重的工作量,不再那麼嚴格地執行績效評定標準,出現拍腦袋執行的情況。

  診斷: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該公司的績效管理體系能堅持兩年實屬不易,雖然也發揮了不少作用,但不得不說該企業績效考核管理制度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具體分析該企業績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病根:

  1、考核內容沒有突出重點

  大家都知道績效考核需要指標,而且是KPI指標,但是該企業績效文化使員工將考核內容堆砌,一一羅列,而不是根據公司目標層層分解下達的指標和重點工作計劃來執行。績效考核只是考核關鍵指標和重點工作,其他的日常工作只是輔助關鍵指標和重點工作目標達成的過程,不應該列入考核表中。

  2、考核過程中沒有重視溝通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績效管理,非常簡單,績效管理是“上下級之間持續進行的對話過程”。下級與上級在制定績效計劃時需要溝通,以達成一致的考核內容與評價標準;在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溝通,以關注績效計劃的進度與員工的想法,幫助員工成長,建立工作默契;在績效考核時需要溝通,雙方對該月績效達成情況進行檢視,保證雙方評價客觀公正。

  3、員工的績效由“局外人”來定論,實施不當

  員工績效考核結果由人力資源部來定奪,而來自各部門成員的績效考核小組為了給每位員工公平公正地評級,需對每位員工的績效考核資料進行復查,並計算最後成績。但是由於跨部門的不瞭解,或有些工作內容無法量化評估,或缺乏可參考的資料……這時候就只能是考核小組根據員工的自評與上級評分來判斷,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偏差。實際上,HR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當第三方協助的角色,而不是拍案定論的法官。

  4、績效管理小組定位錯誤

  該企業人力資源部和其他部門的角色存在衝突,該企業認為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各部門只需期初填寫考核表格,期末填寫完成情況,剩下的工作都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人力資源則需閉門孤軍奮戰,完成其餘所有事情。事實上,人力資源管理者是企業人才戰略開發與實施的推進者,是各部門的合作伙伴,不是人才戰略機制的執行者。

  5、忽略績效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由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有限,大部分時間花在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上,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進行員工培訓、績效管理、薪酬設計這些增值業務上。績效考核的結果也只是為了“獎優罰差”,“趕著”員工把工作做好。至此,績效考核只是一個空殼,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方法:搭建與戰略管理、組織管理、員工成長結合的績效管理體系

  那麼,到底怎麼樣做績效才是既讓公司滿意,又讓員工樂意接受的呢?

  拒絕空降和氾濫、指標來源需有據可尋

  據以上情況分析,該企業績效考核的內容太過隨意,真正的績效管理體系的搭建通常需要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組織梳理,為績效考核奠定框架基礎。在實施績效管理之前,企業首先要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部門職責、崗位設定和崗位職責進行梳理。組織中的“職責空白、管理彙報關係混亂”等現象是制約績效管理的關鍵。該企業讓HR作為考核人,既忽略了其他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者,又容易出現員工間工作重疊或職責空白。若只是為了“管”員工而考核,就不能使組織效能更優。

  第二環節,戰略梳理,層層分解,讓員工明確個人對公司戰略目標達成的貢獻點。企業未來1-3年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要達成什麼目標?要在哪幾個方面做到差異化?在哪些方面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力?這是企業的戰略規劃,也是指導績效管理工作、制定考核指標的指南針。該企業考核的是員工日常的工作項,沒有融入到企業戰略和運營體系當中,也沒有和員工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最終,員工不明確個人努力的價值,沒有與公司榮辱與共的融合感,也無法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

  第三個環節,績效考核指標梳理。所謂關鍵績效指標,一定是與戰略落地、企業運營和員工成長緊密結合的,要做到關注重點,不能像該企業一樣,眉毛鬍子一把抓。通過提取關鍵績效考核指標,形成考核表,員工在工作中則更有目標性。甚至員工在填寫考核表時,還可標記出1~2項否決性指標,作為後續考核評優的必要條件,這樣更能保證關鍵績效指標的有效達成。

  動態過程,效果更佳

  前面三步僅解決了考核指標來自哪裡,考核指標是什麼等問題,後續大量工作需要績效互動來完成。績效互動是績效執行的核心環節,是指上級和下屬針對如何完成績效考核指標所進行的持續溝通,目的是幫助下屬進一步理解考核指標的內涵,理解考核指標與公司戰略目標的關係,理解考核指標與工作職責履行的關係,幫助員工梳理工作思路、形成工作計劃、提供工作方法和工具、協調資源、提供支援,幫助員工把思想和行為逐漸調整到績效考核的導向上來。

  績效互動不僅是體現在績效執行的過程中,在考核週期末,管理者還要與員工進行績效面談。績效面談是雙方一次正式的面談機會,在績效面談會上,雙方對員工過去一個週期的績效進行充分的溝通,對員工的優點、不足和改進措施達成共識。

  績效面談的關鍵在於雙方的投入程度、開誠佈公的心態以及上級關心下屬的態度。

  對於該企業,績效面談是一個新的環節,剛開始,可通過人力資源管理者在旁協助,告知績效面談的關鍵點與面談內容,逐步養成各部門主動開展績效面談的習慣。

  規範標準,放手執行,更能皆大歡喜

  對績效的考核環節,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制定清晰的績效考核標準,制定評價維度,每個等級有明確的說明,這樣不管是人力資源管理者來考評還是各部門管理者來考評,都能更加客觀公正。此外,對於考核評優,也應設定不同的等級,針對不同員工工作內容的多少、難易程度,其評優的定位是不一樣的,應有所區分。

  此外,對考核人的鑑定,應該是最瞭解員工工作的人去考核,毋庸置疑應該是各位員工的直屬領導,這樣為員工與上級的績效互動創造機會。人力資源管理者保證各部門管理者的考核權力,管理者才更願意配合執行績效考核,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彙總考核資料時進行資料稽核,為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增添一層保障,員工更能接受考核結果,這樣不僅各部門的工作量減少,且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結果應用需創新,激勵才能更到位

  目標和激勵一定是關聯的,有什麼樣的目標就要有什麼樣的激勵。而績效的激勵形式不僅僅體現在赤裸裸的薪資上,貨幣獎金或懲罰是具有“胡蘿蔔+大棒”的效果,但是並不具有永續性,獲得正激勵的會很開心,獲得負激勵的不僅僅是不開心,很可能帶來工作的負面影響。此外,有獎金後,員工會希望有更大的獎勵。否則獎金的吸引力會慢慢減弱,因此,績效考核的激勵形式需要創新。

  該企業可以通過創新評優的獎勵,如公費旅遊、公司特色的產品、深造學習的機會、晉升調薪、評獎評優等來激勵優秀員工。對獲得差評的員工,重點不是在懲罰上,而是幫助其提高。對這部分員工,先進行限期提升:通過制定針對性的發展計劃、開發培訓為員工創造提升的機會。後期若無提高,可實行末位淘汰的機制。

  總之,績效管理是戰略、組織、人的完美結合,不和戰略管理、組織管理、員工成長結合的績效管理沒有價值,為了“管”人而設定的績效考核會大失民心,最終會被企業高層拋棄,回到起點從頭做起。雖然,目前還很難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績效管理體系,但以上四個方面作為績效管理體系的主線,只有遵循以上的原則,企業才能輕鬆做績效,讓組織和員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