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隱修制度

[拼音]:zhanzheng de zhisheng yinsu

[英文]:factors for subduing the enemy

在戰爭中制服敵人,取得最後勝利的條件。任何戰爭,特別是現代戰爭,要贏得勝利,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指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的性質;佔統治地位的指導思想;戰爭的性質;政黨、政府、軍隊和人民群眾是否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國際援助,特別是各國人民(包括敵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援的狀況,等等。政治因素是戰爭的政治基礎,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首要條件。經濟因素主要指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人口的數量;領土的幅員;戰略物資和能源的蘊藏量等經濟潛力。經濟因素是戰爭的物質基礎,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軍事因素主要包括軍隊的數量和軍政素質;軍官的組織指揮能力;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後方補給的狀況等。軍事因素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但它是取得勝利的直接條件。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是政治、經濟、軍事諸因素總體力量的競賽。但這些力量的強弱優劣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主要地取決於直接投入戰爭的人的數量、素質和武器裝備以及兩者的有機結合。這裡,決定的因素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通過人的主觀努力,才能在戰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裝備的作用,把勝利的可能變成勝利的現實。

毛澤東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就是說,人和武器這兩個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主要的,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見《論持久戰》)。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兵民是勝利之本,人的因素,人心的向背,人民和軍隊的勇敢和智慧,戰爭的指導能力,是戰爭勝負經常起作用的決定的因素。革命戰爭,特別是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戰爭,主要是依靠人民,動員人民,武裝人民,進行人民戰爭。В.И.列寧曾經指出:“在任何戰爭中,勝利屬於誰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戰場上流血的群眾的情緒決定的。”(《列寧全集》第31卷,第117頁)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了戰爭樣式的變化發展。導彈、核武器和其他新式武器裝備的出現,使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大大增強,對戰爭的程序和結局起著重大的作用。然而人的因素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並沒有降低。因為,兵器越先進,技術裝備越複雜,越需要訓練有素的、政治覺悟高的人員去掌握;武器的殺傷威力越大,越需要有意志堅強、戰鬥勇敢、靈活機智的人去完成戰鬥任務;戰爭的規模越大,持續時間越長,越需要動員千百萬人民,堅持持久的人民戰爭,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