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花

藥材名稱:竹瀝

名稱出處:《神農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竹汁(《本經》),淡竹瀝(《別錄》),竹油(蘇醫《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禾本科剛竹屬和牡竹屬中一些竹種的稈用火烤灼而流出的竹汁。剛竹屬全世界有50餘種;除少數種外,中國均產。牡竹屬全世界約35種,中國約20種。

原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群芳譜》),白竹(江蘇),毛金竹(浙江)。另有下列種類也較廣泛地用以製作竹瀝應用: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A.et C.Riviere,又名

竹(《綱目》),布袋竹(《臺灣植物誌》)。粉綠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又名淡竹(江蘇)。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又名早園竹(植物分類學報)。旱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石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又名淨竹(《華東禾本科植物誌》),灰竹(江蘇)。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Riviere(Phyllostachys viridis(Young)McClure cv.”Robert Young”,又名黃皮綠筋竹(植物分類學報)。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Lehaire[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歷史:始載於:《本經》。樑陶巨集景曰:“凡取竹瀝,惟用淡、苦、

竹者”。宋《本草衍義》曰:“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髒府經絡可利,痰在皮裡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發痙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明李時珍《綱目》:“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今畢培曦“竹的藥用價值初探”一文指出:“竹瀝據《本草衍義》的評估,為“痰家之聖劑”,以往選用的主要是淡竹、

竹,慈竹等。但鄒積平教授等選用六種與淡竹親緣相近的品種(分別為浙江淡竹、金竹、旱竹、石竹、光竹和毛竹),用其竹瀝與淡竹瀝比較,發現這六種竹瀝同樣可以鎮咳;而且除毛竹瀝比較差外,其餘的竹瀝同樣可以祛痰。”

餘項參見“竹茹”條中的淡竹、人面竹、粉綠竹及慈竹。但還有些竹種與淡竹的比較分列於下:

浙江淡竹與淡竹的主要區別為幼稈被粉如粉綠竹;但籜鞘被白粉,籜舌弧形,淡褐色又可與粉綠竹相區別。筍期4月初至5月中。(圖見《中國竹譜》.78頁.及圖2幅)生於平原或低山丘陵上。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廣西。

旱竹與淡竹的主要區別為竹稈不勻稱,常一側腫脹。筍期3月。(圖見植物分類學報 18(1)176頁.圖4)生於平原或低山坡。主產於江蘇及浙江兩省。

金竹與淡竹的主要區別為竹稈幼時為嫩黃底色上有綠色縱條,節下有綠色破壞,老後呈金黃色;分枝黃色,有綠色縱條。筍期5~7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上冊.155頁.圖240)生於平原或低丘,為庭園常見觀賞竹種之一。主產華東地區,全國庭園中常見栽培。

石竹與淡竹的主要區別為竹稈壁厚,下部厚度為全徑的1/3~1/2;新稈深綠色,但節上帶紫色,節下有紫色縱紋,密被白粉;籜鞘淡紫褐色或淡紅褐色,粗糙,有易落白粉,有紫色斑塊。筍期4~5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上冊.157頁.圖246)生於山坡或平原。常見於江蘇、安徽、浙江。

毛竹與淡竹的主要區別為竹稈常現一環,而且頂梢常下垂;竹葉較小等。筍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圖見《中國竹譜》.69頁.圖3幅)生於山坡或平原,尤喜在海拔1000m以下的酸性土山地上。分佈於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生藥

鑑別: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鮮竹杆,截成30~50cm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皿盛之。

化學性質

主要含K+、Na+、Ca2+等離子及糖類、氨基酸等。

參考文獻

江西中醫藥 1987;1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