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油藤

藥材名稱:扁豆花

名稱出處:《本草圖經》

概況

異名:南豆花(《廣東中藥》)。

基源:為豆科藊豆屬植物扁豆未完全放開的花。

原植物:扁豆 Dolichos lablab L

餘項參見“扁豆”條。

生藥

採集:7~8月採摘未完全開放的花,晒乾或陰乾。藥材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

鑑別:花扁平不規則三角形。下部有綠褐色鍾狀花萼,萼齒5,外面被白色短毛。花瓣5片,皺縮,黃白色或黃棕色,未開放的花外為旗瓣所包,開放後即向外反折,翼瓣位於兩側,龍骨瓣鐮鉤狀;雄蕊10,其中9枚基部聯合;裡面有一黃綠色柱狀的雌蕊,彎曲,先端可見白色細毛絨。質軟,體輕。氣微香,味淡。以朵大、色白、乾燥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性

性味:①《山東中藥》:“甘”。 ②《四川中藥志》:“平,甘、淡。”

功效:健脾和胃,消暑化溼。

主治:痢疾,洩瀉,赤白帶下。 ①《本草圖經》:“主女子赤白下,幹末,米飯和服。” ②《綱目》:“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洩痢,擂水飲,解中一切藥毒。功同扁豆。” ③《嶺南採藥錄》:“敷跌打傷,去瘀生新,消腫散青紫。” ④《四川中藥志》:“和胃健脾,清熱除溼。治暑熱神昏,溼滯中焦,下痢膿血,夏日腹瀉及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或研末。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清絡飲(《溫病條辨》)治暑熱、身熱頭目眩暈:鮮扁豆花1支,西瓜翠衣6g,鮮銀花6g,鮮荷葉邊6g,絲瓜皮6g,鮮竹葉心6g。水300ml,煮取150ml,日2次服。 ②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治暑溫汗不出者:香薷6g,銀花9g,鮮扁豆花9g,厚朴6g,連翹6g。水750ml,煮取300ml,先服150ml,得汗後止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 ③滌暑飲(《中華食物療法大全》)治暑溼:鮮扁豆花、鮮金銀花、鮮佩蘭葉各10g,鮮荷葉15g,絲瓜皮10g。將諸品入鍋煎煮15分鐘,倒出煎液後再加水煮15分鐘,將兩次藥液合併。白糖調味飲服,日2~3次。

單方應用:①《奇效良方》:“治婦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乾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 ②《食物與治療》:“治小兒消化不良:白扁豆花15~30g,水煎加糖。” ③《食物療法》:“治腸炎、痢疾:扁豆花60g,炒焦,水煮400ml,連服2次,第2日再服1劑可愈。” ④扁豆花治療菌痢療效觀察(上海第二人民醫院) 1960:“治細菌性痢疾:乾白扁豆花100g,製成100%的煎劑。口服劑量按每次每1kg體重0.5~1ml計算,每6小時1次,7天為一療程。” ⑤《食物中藥與便方》:“治夏季暑溼痢、腹痛、裡急後重:扁豆花焙燥研末,每服3g,以米湯送服。” ⑥《中華食物療法大全》:“治婦女帶下:白扁豆花5~10g,搗爛絞汁,加沸水少許服,1天2次。”

食療:①《食物中藥與便方》:“治暑溼、瀉痢、裡急後重,腹痛:扁豆花15~18g,煎雞蛋吃。” ②《必用食治方》:“治一切洩痢:白扁豆花正開者,擇淨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膂肉1條,蔥1根,胡椒7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 ③扁豆花粥(《中華食物療法大全》):“引(《奇效良方》)治夏季感受暑溼,發熱心煩,胸悶吐瀉及赤白帶下:每年7~8月間,採取未完全開放的白扁豆花晒乾。每次取10~15g,粳米100g,加水800ml左右。先煮成稀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扁豆花,改用慢火,至米花粥稠為度。若用鮮扁豆花,則用量宜加大到25g。扁豆花粥分早晚兩次溫熱服食。” ④《食物療法》:“治腹痛:扁豆花3g,煮雞蛋食。”

醫藥家論述

張秉成《本草便讀》:“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氣分而行氣,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洩痢等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