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花

藥材名稱:槐花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槐蕊(《本草正》)。

基源:為豆科槐屬植物槐的花朵。

原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又名豆槐(湖南),白槐(山西),細葉槐(江西)。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別錄》載:“槐實生河南平澤”,《圖經本草》載:“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大者,按《爾雅》槐有數種……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四月五月開黃花,六月七月結實。七月七日採嫩實搗取汁作煎,十月採老實入藥。皮根無葉,醫家用之最多。”《綱目》亦有記載。《植物名實圖考》附圖及上述記載均與當今之本品相符。

形態:落葉大喬木,高15~25m,樹冠球形或寬卵形;樹皮灰黑色,有縱裂,甚粗糙;心材鮮黃色,有臭味;當年生枝條綠褐色,被絨毛,具黃褐色皮孔。單數羽狀複葉,長15~25cm,葉軸被毛,葉柄基部膨大;托葉鐮形彎曲;小葉7~17枚,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5~7.5cm,寬1.2~2.7cm,先端漸尖具細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綠色,被毛;主脈明顯。圓錐花序頂生,花多數、密集呈穗狀下垂;花萼鍾狀,萼齒5,被疏柔毛;花冠黃白色,旗瓣寬心形,具爪,有紫脈紋,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均具耳;雄蕊10,花絲不等長;子房筒狀,被細長毛,花柱彎曲。莢果連珠狀長圓條形,長2~8cm,寬約1cm;表皮肉質,有喙,種間縊縮。種子1~6粒、腎形,棕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彩圖37)

生藥

栽培:槐樹的適應性較強,稍耐蔭。宜在土層深厚、溼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於2~3月播種,條播。按行距30cm開10cm播幅的條溝,深3~5cm,將種子勻撒溝內,每畝用種量15kg左右。播後施人畜糞水,再覆土蓋草。出苗時揭草,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培育2年,至第3年早春出圃定植。選1m以上大苗,按株行距各3~4m穴栽,每穴栽苗1株。也可挖取老樹腳下的分櫱苗進行分株繁殖,穴栽。栽後填土壓緊,進行粗放管理,4~5年即可成林。

採集:夏季花初開放時採收的花朵,除去雜質,當日晒乾。藥材主產於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廣東、廣西、遼寧。

鑑別:花朵花瓣多數散落,完整的花飛鳥狀,直徑約1.5cm,花瓣5枚,黃色或淡棕色,皺縮,捲曲。基部萼筒黃綠色,先端5淺裂。雄蕊淡黃色,須狀,有時彎曲。子房膨大。質輕。氣弱,味微苦。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花含蘆丁(8%~28%),花蕾中含量最高,開放後減少[1]。據一分析東歐槐米含總黃酮可達37.13%,花中22.23%,果中26.15%。其它成份參見“槐米”條。

參考文獻

[1] CA 1959;53:22759a。


[2] CA 1992;116:184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