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米麵中毒

[拼音]:guanjie tuowei

[英文]:dislocation

組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對合關係的現象,又稱脫臼、脫骱。造成關節脫位的原因主要為創傷,這種脫位稱為外傷性脫位;關節結構因受某種病變破壞後出現的脫位稱為病理性脫位;由於胚胎期關節發育不良而出現的脫位稱為先天性脫位。關節的對應關節面完全失去對合關係時稱為完全脫位,尚有部分對合時為半脫位。關節脫位後,即完全或部位喪失其活動功能,或出現非生理性的活動、失去了關節的穩定性和運動的支撐點。若未正確復位,會遺留嚴重的功能障礙。有些關節脫位即使獲得合理的治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某些後遺症,如創傷性關節炎,骨缺血壞死等。關節脫位最多見於肘關節、肩關節、髖關節、下頜關節(見顳下頜關節病)。4歲以下小兒橈骨頭髮育不全,環狀韌帶鬆弛,小兒伸直上肢被成人拉著行走時,橈骨頭會發生半脫位,拉入漏斗狀的環狀韌帶內,致前臂旋轉困難。肘關節脫位最多見,跌倒時肘伸直手掌支地時最易發生。髖關節脫位多為後脫位,多發生於汽車撞車、塌房等事故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幼年發病,肩關節脫位多為前脫位。

維持關節穩定的因素

關節的穩定由相關的骨骼、韌帶和關節囊及有關肌肉共同維持。肌肉為動力穩定因素,其他為靜力穩定因素,兩類因素相輔相成。由這些因素維護的正常關係,在遭受突然暴力而暴力超過其中某些結構所能承受的載荷時,即會發生脫位。此外,如果關節內相應的骨端發生異常或破壞,例如發育不良、骨折後錯位癒合構成骨端畸形、關節結核或化膿性關節炎造成的破壞等,則會引起骨性不穩定。韌帶、關節囊的外傷性斷裂或繼發鬆弛是主要的靜力性不穩定的原因。有關肌肉失效,如麻痺、斷裂、粘連等,就會失去控制該關節的能力,這就是動力性不穩定。關節不穩定是關節脫位的內在因素,而有些關節不穩定本身即為原來發生過的脫位的結果,以前的脫位遺留的關節不穩定成為再脫位的潛在條件。這些不穩定因素的發展,可以逐漸形成關節脫位。一般所稱關節脫位係指外傷性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的發病機理

關節脫位的發生除與外力作用於關節的方向以及關節在受傷時所處的體位有關外,還與該關節的解剖特點,即其本身所具備的穩定條件有關。肢體四大關節中,肘、肩、髖及膝關節的脫位發生率之比約為50%:42%:7%:10%。引起關節脫位的外力均為間接暴力,即傳導應力、槓桿應力及扭轉應力。受傷時關節所處的位置不同,發生脫位的機會也不同,如髖關節在屈曲位時才容易發生後脫位,在此位置,股骨頭所指的方位恰為該關節的薄弱區。

關節脫位的創傷解剖

相應的兩關節面不僅失去正常對合關係,而且往往同時出現骨及軟骨骨折,如:

(1)脫位時相互撞擊引起的對抗骨折,如髖臼或股骨頭骨折;

(2)脫位時合併的撕脫骨折,如肱骨大結節骨折;

(3)因骨折而繼發的脫位,如尺骨鷹嘴骨折繼發肘關節前脫位。關節脫位的關節囊必然有撕裂,而且有時形成嵌夾,影響脫位的骨端還納,如膝關節脫位時股骨內髁可嵌夾於關節囊裂孔處。韌帶損傷更是脫位時不可避免的病理改變;膝關節脫位時的韌帶損傷最為嚴重。肌肉肌腱也可能同時斷裂,如肘關節後脫位時肱骨肌的損傷。少數脫位還合併有鄰近的神經血管損傷。

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關節脫位後,區域性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有的關節脫位可損傷周圍組織,如髖關節脫位後引起坐骨神經損傷。有明確的外傷史,可解釋的受傷機理,傷後肢體出現典型畸形,疼痛及功能障礙,區域性檢查可發現異常的關節對合關係,即可較容易地作出診斷。如肩關節前脫位時肩部變為平坦、不飽滿,有稜角,呈方形,患側上肢較對側長,患肢手掌搭於對側肩峰時,患側肘關節不能接觸胸前壁(杜加斯氏徵)。髖關節後脫位則患肢屈曲內收內旋短縮,檢查大轉子上升。 X射線照片檢查可進一步確定脫位的方向、程度、有無合併骨折,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改變。多發損傷時,尤其是同一肢體同時存在骨折與脫位時,脫位易被骨折所造成的明顯畸形掩蓋(如股骨幹骨折合併髖關節脫位),需特別警惕。

關節脫位的治療

以急診手法復位為主,在儘可能無痛及肌肉鬆弛的情況下整復容易成功並且安全;復位手法切忌粗暴,以免造成骨折或其他組織的損傷。對有軟組織嵌夾、合併骨折或手法不成功者應手術切開復位,大塊骨折需加以固定。復位後需將關節保護於穩定的體位,使受傷的軟組織修復,約3周後開始主動功能鍛鍊。鍛鍊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恢復肌力,其二是恢復關節活動範圍,二者不可偏廢。但在軟組織未修復前,只應進行作用於該關節肌肉的等長收縮,而不應活動該關節;同一肢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及關節則必須儘早進行活動。如肘關節脫位後,早期即應開始肩、腕、手部的鍛鍊。脫位關節的鍛鍊應合理安排,循序漸進,以主動鍛鍊為主,輔以輕柔的被動活動。暴力被動推拿、懸垂重力牽拉等只會加重區域性的創傷,造成更嚴重的粘連,甚至在關節周圍軟組織內引起骨化組織的出現,這稱為創傷性骨化,會遺留嚴重的功能障礙。肘關節脫位後最易發生。

習慣性脫位

又稱為複發性脫位。一部分患者有先天性發育不良因素,一次外傷後很易重複脫位;其他病例的發病原因則為首次外傷性脫位後遺留關節囊過度鬆弛、韌帶失效、骨質缺陷等不穩定因素。以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最常見,多需手術治療。

參考文章

何謂顳下頜關節脫位?口腔科顳下頜關節脫位如何復位?口腔科牛髖關節脫位的治療與淺析牛髖關節脫位的併發症及治療?骨科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病理改變與脫位的關係?骨科肘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怎樣復位?孕育兒孩子發生肩關節脫位時有哪些表現?怎樣復位?孕育兒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手術方法比較?骨科如何早日發現和預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孕育兒陳舊性肘關節脫位的外科治療?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