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構造的論文相關範本

  建築構造是一門專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主要任務是根據建築物的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經濟的構造方案,作為建築設計中綜合解決技術問題及進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細部構造處理

  摘要:在防水措施各個環節中,防水混凝土在施行過程中容易發生一些細節的疏漏。文中對地下室滲漏原因進行了分析, 介紹了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 並對地下室防水施工的質量控制提出要求。

  關鍵詞: 地下室 防水工程 細部構造 處理

  前言

  地下防水工程是建築工程防水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下防水工程施工的質量,對於建築物的使用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就高層建築地下室防水工程質量控制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地下室滲漏的原因

  1、混凝土施工質量差

  原材料質量不良、配合比不當、使用過期的UEA 微膨脹劑和坍落度大、混凝土養護不良等因素導致混凝土收縮增加而開裂。由於澆搗混凝土時沒有達到密實程度,產生了疏鬆、狗洞、蜂窩等現象,形成了滲漏水的通道。

  2、構造處理措施不力

  隨意留設施工縫、沒有按設計要求留設後澆帶或後澆帶施工質量差。

  3、防水材料質量差

  工程施工中使用了不合格的防水材料,或沒有按規範要求進行防水施工,或施工完的防水層沒有進行必要的保護。

  4、地下室牆長期暴露

  這類薄而長的結構對溫度、溼度變化較敏感,在實際施工中,很難做到牆板完成後立即回填土和完成頂蓋,因此,地下室牆體常因附加的溫度收縮應力導致開裂。

  此外,地下工程變形過大,超過允許變形範圍,主要是熱脹冷縮及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地下室變形縫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快速位移,引起橡膠止水帶的損壞。橡膠止水帶硫化不完全,時間久後產生老化斷裂,或在施工時被鋼釺鑿壞。

  二、某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施工工藝

  1底板混凝土施工:底板抗滲混凝土屬於大面積施工,可採用了“分段澆注、循序推進、一次壓光”的施工方法。該方法能較好適應泵送混凝土工藝,避免經常拆卸輸送混凝土管道,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即保證混凝土的合理銜接,又保證了混凝土的澆注質量。

  2牆體混凝土:澆築時嚴格控制分層厚度,每次澆築厚度控制在0.5m 左右,每次澆築牆體長度不大於30m,澆築時必須保證澆注的連續性。

  2、質量保證措施

  1坍落度控制:商品混凝土施工中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與和易性,採用低坍落度混凝土,坍落度現場實測值控制在120 士20mm;當混凝土運到現場後出現離析,必須退還攪拌站。

  2混凝土振搗控制:防水混凝土施工中嚴格控制混凝土振搗的間距和時間,每一振點的振搗時間,控制到表面呈現浮漿、不冒氣泡和不再沉落為準,振搗時間為20~30s,避免漏振、少振和超振。

  3混凝土的泌水處理:混凝土在澆築和振搗中,上湧的泌水和浮漿會跟著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並隨混凝土向前推進。在支模時,應在混凝土澆築前進方向二側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漿。當混凝土坡腳接近盡端模板時,要立即改變混凝土澆築方向,由端部往回澆,另外加強二側混凝土的澆築,使最後混凝土的澆築形成四面會合,這樣泌水和浮漿可以集中排除。

  4混凝土的表面處理:排除泌水和浮漿後,表面仍有較厚的水泥漿,在澆完4―5h 後,要用長括尺括平,在初凝前用滾筒來回碾壓數遍,待接近終凝前,用抹光機多收幾遍,使表面裂縫閉合。

  5混凝土的養護:混凝土澆注完成後,立即做好養護工作。

  3、穿牆套管的控制

  1當結構變形或管道伸縮量較小時,穿牆管道可採用直接埋入混凝土內的固定式防水法,主管應滿焊止水環。

  2當結構變形或管道伸縮量較大或有更換要求時,應採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與止水環應滿焊。

  3當穿牆管線較多且密時,宜相對集中,採用留洞法,待管道安裝完成後進行封口。

  4各種穿牆管道、預埋件等位置要留置準確,穿牆管道和預埋件應在澆築混凝土前預埋。

  5金屬止水環應與主管滿焊密實,採用套管式穿牆管防水構造時,翼環與套管應滿焊密實,並在施工前將套管內表面清理乾淨。

  4、後澆帶防水處理

  由於後澆帶的混凝土屬於二期混凝土與一期混凝土的交接處,是地下室防水功能中的薄弱部位,非常容易引起滲漏,應特別予以注意。採取的措施:

  1根據設計要求將基礎底板分隔為6塊沉降後澆帶區域,其縫寬為800mm, 深度同板、牆厚,應每段外牆較長,為了防止出現垂直裂縫,在原設計圖的基礎上,增加了多條伸縮後澆帶,以保證每30~40m 左右設定一道後澆帶。後澆帶板厚中間設定了一道通長封閉式鋼板止樂帶,連線處採用滿焊,以提高後澆帶的防水質量。

  2後澆帶處混凝土施工前,先將兩側木模或細鐵絲網拆除,清理表面較鬆散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溼潤48h 以上,並檢查模板是否漏漿。

  3後澆帶處應加設一遍防水塗料,且按設計要求在底板後澆帶處還應加設一層100 厚1.4m 寬的混凝土墊層,內配12@100 雙向鋼筋網。

  4為保證接縫嚴密,經篩選採用UEA作為外加劑配製補償收縮混凝土,摻人量為水泥用量的10%~12% ,它可使混凝土產生0.04%~0.06% 的膨脹率,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並有利於混凝土的長期強度穩定發展。後澆帶處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比兩側先澆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

  5後澆混凝土與兩側先澆混凝土的施工間隔時間至少為2 個月。這期間兩側先澆混凝土的體積收縮變形已趨於穩定,後澆的補償收縮混凝土在兩側先澆混凝土及鋼筋的限制下因膨脹使混凝土內部密實,並與兩側先澆混凝土相接密實,成為整體的無縫結構。後澆混凝土施工溫度應低於兩側先澆混凝土施工時的溫度,這是為了減小內部混凝土與外層混凝土之間的溫差梯度,從而減少因限制下的冷縮變形而產生的裂縫,有效地保證後澆帶施工質量。2.4.6 混凝土終凝後即進行麻袋覆蓋兼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小於14d。

  三、變形縫、施工縫細部構造的質量控制

  在地下防水混凝土中,由於底板與側板及側板與側板不可能是連續澆注混凝土,需要留設施工縫;設計中考慮沉降或伸縮及溫度應力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需要設定變形縫。混凝土結構的變形縫、施工縫應採用止水帶、遇水膨脹橡膠膩子止水條等材料及相應技術措施保證結構防水。

  1、變形縫、施工縫應按規定和設計要求留設,所用止水帶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要有出廠合格證、質量檢驗報告和複試報告。止水帶的寬度和材質的物理效能均應符合設計要求,且無裂縫和起泡,止水帶應固定牢靠、平直,不得有疊接、扭曲現象,接縫應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脫膠現象。

  2、中埋式止水帶中心線應和變形縫中心線重和, 止水不得穿孔或用鐵釘固定。

  3、變形縫設定中埋式止水帶時, 混凝土澆注前應校正止水帶位置,表面應清理乾淨,止水帶損壞處應修補,頂、底板止水帶的下側混凝土應振搗密實,邊牆止水帶內外側混凝土應均勻,保持止水帶位置正確、平直、無捲曲現象。

  4、埋設件端部或預留孔 槽 底部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於250MM,否則區域性加厚或採取其它防水措施。預留地坑、孔洞、溝槽內的防水層應與孔槽外的結構防水層保持連續。

  結束語

  為滿足抗震、抗風和使用功能等要求, 一般都設有一層或多層地下室。由於雨季的影響, 雨水和地表水通過土層裂隙滲入從而引起地下室滲漏。因此高層建築的地下室必須具備良好的防水效能, 這直接影響到建築物的使用和壽命。

  參考文獻

  [1] 盛書寧.高層建築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0909:47―83

  [2] 馬飛揚.地下室防水施工技術的應用[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11:27―59

  [3] 朱志威.地下建築防水工程施工技術之淺析[J]. 科技資訊. 201013:74―57

  [4] 石強,陳陸建.提高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的防水效果[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005:16―38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