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睫狀體炎

[拼音]:shuxue

[英文]:blood transfusion

一種支援與代償性的治療措施。用於補充血液成分的損失、破壞和缺乏,恢復和維持患者血液的帶氧能力、容量、凝集特性和抗感染功能。所輸血液成分的種類和用量取決於損失的量、自身恢復能力和輸入的血液成分在體記憶體在的時間。

全血中含有多種成分,主要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紅細胞幾乎佔全血體積的一半,輸入人體後生存時間較長。血漿中含有多種凝集因子及其他血漿蛋白,因而輸全血最有利於恢復患者血液的帶氧能力和血容量。但全血所含白細胞及血小板數量有限,輸入後在受血者體記憶體在時間也短,除非大量輸血,否則很難達到控制出血和恢復抗感染能力的目的。而輸用大量全血可增加血容量,對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腫等負荷過量反應,嚴重者可致死。另一方面,反覆多次輸用全血,會輸入不配型的白細胞、血小板及血漿中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質,可使受血者發生同種免疫作用,產生相應抗體,以後再輸血時易發生輸血反應。若針對病人需要,輸入血液中某些成分(成分輸血),就可達到一血多用的目的,又可充分利用血漿,製造出許多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血漿衍生物,如白蛋白、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因此,國內外的趨勢是以成分輸血逐漸代替輸全血,輸入的是患者血液內不足的成分,故現代輸血治療被稱為“裁剪式”血液療法或“適身的血液療法”。

輸血應儘可能在血型相同個體間進行。若受血者體內有針對供血者紅細胞的抗體時,該抗體可破壞供血者的紅細胞,引起嚴重的溶血性輸血反應,這種情況稱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反之可稱“配血相合”。若供血者體內有某些抗體,雖抗體可被受血者大量血漿所稀釋或部分被血型物質所中和,但若其中含有免疫性抗體時(指原來不存在,經過一定免疫過程後產生的抗體,如輸血或妊娠後才產生的抗體),這種抗體不被血型物質所中和,故可致敏紅細胞出現溶血反應。因此,在輸血前除應檢查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外,還必須檢測雙方的血型抗體。這種方法稱為交叉配血。用受血者的血清或血漿與供血者的紅細胞作凝集反應以檢測受血者體內有無相應抗體的試驗,稱主側配血試驗或大型配血試驗。用受血者的紅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或血漿作凝集反應,以發現供血者體內有無相應抗體,這種試驗稱為副側配血試驗或小型配血試驗。現在一些先進國家中已不做副側配血試驗,因對每位供血者已作過全面的血清學檢查並將其記錄在輸血檔案上。交叉配血的原理和方法與血型檢查法相似。根據抗體性質可選用鹽水、膠體介質、木瓜酶和抗人球蛋白試驗等四種配血法。一般選用鹽水配血法檢測完全抗體,對於不完全抗體以抗人球蛋白試驗最為敏感。應明確,配血試驗僅僅顯示當時受血者血清中存在的抗體,不能預示以後會產生何種免疫反應。因此每次輸血前都應作配血試驗,另外,血型檢定和配血試驗不能相互代替。

適應症

病人是否需要輸血,輸用何種血液成分,則依病人臨床實際,實驗室檢查結果及血液成分內容而合理選擇。

全血輸注

未經分離而含有全部成分的血液稱為全血。全血輸注主要用於:

(1)急性出血,外傷、手術或產後出血。用量多少取決於患者對失血的忍耐性和恢復能力。一般成人若血容量損失20%,尚可通過本身代償機制及給予適當晶體溶液以維持正常迴圈和保證組織供氧。若系幼兒、老人或原有心、腦、腎供血不足者和原有貧血者,則需及時給予全血輸注。

(2)新生兒溶血病換血。

(3)心肺旁路手術,採用體外迴圈。

(4)全血細胞減少。

紅細胞的輸注

有80%全血輸注可用紅細胞輸注來代替。輸紅細胞有以下優點:

(1)不會引起受血者的血容量增加和負荷過量反應。

(2)可減少因白細胞、血小板及血漿蛋白的同種免疫作用引起的輸血反應。

(3)移去的血漿可製備多種具有特異治療作用的血漿衍生物。紅細胞有多種製品,其適應症見表1。

粒細胞輸注

血液中粒細胞含量較少,為了分離和收集足夠的粒細胞以供輸用需要從同一個供血者身上連續單採,即應用血細胞分離機,將粒細胞分離、收集,而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均同時回輸給供血者。或從較多供血者所採集的全血中收集。主要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粒細胞減少,而又發生嚴重感染經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因粒細胞在體內停留時間約7~9小時,故一旦輸用必須連用5~7天,方能達到控制感染的目的。但由於目前採集技術所限,尚無法取得大量粒細胞(每日僅能供應0.35×1010個粒細胞,而正常人每天有1011個粒細胞在更新,若有感染時更加速,約較正常人快2~4倍);粒細胞採集後無合適儲存措施;粒細胞輸注後常會出現肺部綜合徵副作用;白細胞抗原配伍技術未普及、反覆多次輸用未配伍的白細胞,所產生的白細胞抗體影響粒細胞的抗感染功能,因此在未解決上述問題時,輸注粒細胞的療效不如血小板的輸用效果。

血小板輸注

濃集血小板的來源為:

(1)從全血中離心分離。

(2)用血細胞分離機從同一個供血者身上連續單採。血小板輸注一般不作為常規應用,僅作為搶救措施。因此可用於:

(1)患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惡性腫瘤的病人行強烈化療、放療後血小板減少,有腦出血危險或有其他危及生命的嚴重出血傾向時。

(2)做心肺旁路手術,應用體外迴圈的患者。

(3)輸入大量庫存血引起血小板減少而有出血傾向者。

(4)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作脾切除或有嚴重出血而需搶救生命時。

(5)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功能異常,雖然血小板數正常,但有出血傾向時。

血漿及其衍生物輸注

血漿成分極其複雜,有的可通過簡單的物理原理將其分離,有的則需要應用化學試劑、生物製品加以萃取、提純。且本身具有特異性,因此臨床應用上,指徵較明確(表2)。

1980年代初採用新的血漿提純法,提取了一批新血漿製品,經臨床使用獲得一定療效。如α-1-抗胰蛋白酶可治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C1-抑止蛋白治療C1-抑止蛋白缺乏症;抗凝血酶Ⅲ治療抗凝血酶Ⅲ缺乏或減少,以預防血栓形成。

輸血反應

輸血是在同種異體間進行,中間又經過血液採集、分離、加工等種種過程,若某一環節稍有不慎,就可引起輕重不等的輸血反應。輕者使受血者遭受痛苦,重者可引起死亡。因而輸血並非絕對安全可靠。常見的輸血反應的診斷與處理如下:

發熱反應

最常見的輸血反應之一。主要特徵為輸血後15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寒戰,繼則高熱,體溫可達38~40℃。但在全身麻醉下,發熱反應常不顯著。一旦發現有此症狀,首先應鑑別是一般致熱原引起的發熱還是白細胞引起的同種免疫反應,抑系輸入細菌汙染血或溶血反應的一種表現。仔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有助於確診。同時立即停止輸血、觀察,並給予保暖、抗組胺藥等對症處理,高熱嚴重時給予物理降溫。

過敏反應

以蕁麻疹、眼面部血管性水腫為特徵。嚴重時可有潮紅、廣泛皮疹,甚至會厭水腫、支氣管痙攣、過敏性休克。表現為蕁麻疹者可單用抗組胺藥治療;對中、重度者,則應加用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升血壓藥及鎮靜藥;有會厭水腫者,應作氣管切開以防窒息。

溶血反應

外來的紅細胞輸入後被急劇破壞而引起的徵象。由於引起溶血的因素與機理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表3)。

IgM抗體主要在血管內溶血(如抗A與抗B),溶血作用很強,IgM所致溶血反應一般發生於ABO血型不合的輸血者,10分鐘後在血管內把紅細胞破壞;溶血是受IgG抗體作用的,紅細胞在血管外被吞噬細胞所吞噬,血紅蛋白被分解,釋放出鐵元素,部分轉化為膽紅素,症狀常發生於輸血後3~7天,故又稱遲緩性溶血反應。

輸血反應的處理

在輸血過程中,疑有上述症狀時,首先停止輸血,檢查有無血紅蛋白血和血紅蛋白尿,以肯定診斷。治療上主要排除溶血後迴圈內有害物質、抗休克、防治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及腎功能衰竭。

輸入細菌汙染血的反應取決於細菌、毒素的種類和進入人體的數量,輕者以發熱為主,重則表現為高燒、發紺、休克。用剩餘血作直接塗片檢查細菌或作培養(包括受血人的靜脈血)可助確診,但陰性結果不能否定診斷。治療應迅速,原則是抗感染、抗休克、防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腎功能衰竭。

輸血引起迴圈負荷過量而致肺水腫的患者,常有重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痰、心率快,雙肺滿布哮鳴音和溼囉音、靜脈壓增高。有此症狀時應停止輸血、取坐位、給予強心藥、利尿藥、保溫等措施。若無效,可考慮放血,或試用擴血管藥。

通過輸血傳播的疾病以肝炎為突出,但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也成為重要問題,關鍵在於應嚴格選擇供血者,展開一些有關的檢查工作。

血漿置換

是指除去患者體內有致病作用的血漿,輸予正常血漿或其他代用品的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常能迅速地控制症狀,改善病情。該法首先由埃布林於1914年提出並經動物實驗證實。但當時靠手工操作行分漿及回輸,不僅費時費事,且易發生汙染與溶血,因而未能應用於臨床。1970年代後期,一種自動、閉路的血漿及血細胞分離機發明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革新,使血漿置換得以安全、簡單地使用於人類。目前在國際上已開展,可治療數十種疾病。

血將置換主要用於治療免疫功能及血漿成分異常所致的疾病。免疫功能異常可有:

(1)自身抗體所致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溶血性貧血具有溫性抗體者、重症肌無力綜合徵、天皰疹等。

(2)同種異體抗體所引起病變如Rh不合的新生兒溶血病、輸血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3)其他抗體如抗因子Ⅷ綜合徵、抗胰島素的糖尿病等。

(4)迴圈中免疫複合物引起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等。血漿成分異常所致病變,以高粘滯綜合徵與副凝蛋白血癥最典型,前者可引起血管、神經及出血傾向等一系列症狀,後者則發生腎功能衰竭;其他如低密度脂蛋白及膽固醇增高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藥物中毒等。

血漿置換次數與去除血漿及回輸血漿或代用品的量,視各種疾病性質與嚴重程度而定。其補充液體必須具備以下特點,首先能恢復血容量、血液膨脹壓及蛋白質濃度,其次能補充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上應用的三種液體有:正常人冰凍新鮮血漿;5%正常血清蛋白等滲溶液;純化的血漿部分蛋白質。使用時應根據病情與血漿交換目的而合理選擇。

血漿交換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應:

(1)血容量的快速改變,可引起的血管的病變,如血量縮小太快發生低血壓甚至休克,補充液體過多、過快又可引起肺水腫。

(2)異體的血漿輸入會產生過敏反應。

(3)用枸櫞酸作抗凝劑的血漿若大量輸入時,對有肝、腎功能不良者會發生枸櫞酸中毒。

(4)若補充的液體為白蛋白溶液或純化的部分血漿,因其中缺乏凝血因子可引起出血傾向;若不用血漿僅用晶體溶液,晶體溶液使病人血漿中抗凝血酶的濃度減低,從而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管內會有血栓形成。

(5)與血液相接觸的導管或其他機械軟體被汙染後,亦可產生嚴重的感染。

(6)血漿本身可傳播疾病,以肝炎為主,但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也應受注意。

血漿置換畢竟是一種暫時的、搶救性措施,多數情況無嚴格的對照,且經治療的病例數尚少,因而對其療效未完全肯定,使用的機械軟體均屬一次性消耗,成本高昂,血漿來源也較困難,故是否值得廣泛應用,有待研究。

參考文章

再障患者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輸血內科簡述目前對手術輸血的見解。臨床醫學產後貧血需要輸血嗎?孕育兒造血幹細胞移植與輸血有什麼不同?內科輸血會傳染上白血病嗎?內科對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藥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物證如何處理?其他輸血的由來醫療基礎為什麼嚴重創傷病人在大量輸血後易併發多器官衰竭?有哪些防治措施?臨床醫學輸血會傳染牛皮癬嗎面板科與傳染再障患者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輸血?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