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章認識試探

  試探,.指對某種問題試著進行探索。用某種方法引起對方反應,藉以瞭解對方的意思。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雅1:13-18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 神試探”;因為 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14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15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16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18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1:13的“試探”雖然與12節的試探在原文是同一個字,但12節的試探卻應該指試煉而說,因為它一開頭就說“忍受……”的人是有福的,可見,這“忍受”顯然是指試煉而說的。信徒對於試煉要忍受,對試探卻要抵擋拒絕,“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指著那些忍受試煉且在試煉中得勝的人,而絕不是指著那些接受試探,或被試探所勝的人說的。從這一段的開頭,1:13所說的:“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 也不試探人。”已經十分明顯的讓我們看見,以下所講的,指的是試探而不是試煉。這幾節論到我們對試探應有的認識,和勝過試探的方法,約有下列幾點:

  1 我們若被試探不可說是被神試探***1:13***

  13雖然神會試煉我們,或利用魔鬼的試探試驗我們,但卻絕不會對我們存著任何惡意,利用任何事物把我們陷在罪裡面的,並且 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惡”所試探,當然也就不會用“惡”試探人了;所以我們絕不可因自己在試探中失敗或受苦而諉過於神,以為神既然允許我們受這樣的試探,就必須要為我們的罪過或失敗負一部份的責任。

  這節聖經很容易叫我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程中,一再試探神的事***來3:8,9***。他們一方面試著冒犯神的誡命,一方面卻又觀看神是否施懲罰,且在懲罰真正來到的時候,才又在那裡埋怨神,例如:

  民11章:貪食之慾;

  民13章;14章:窺探迦南後大發怨言;

  民16章:受懲治後的悖逆;

  民20章:米利巴水的爭鬧等等。

  2 受誘惑應歸罪自己***1:14***

  14按太4:3說,魔鬼就是“那試探人的”。它利用各種物質、虛榮試探人,聖經在這裡又告訴我們,自己的私慾也是使自己被試探的原因,可見,人被試探往往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即

  A 魔鬼,

  B 屬世界或屬罪惡的事物,

  C 自己的私慾。

  這裡特別注重自己私慾的“牽引誘惑”,因為這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內在的因素,和其他兩個外來的因素不同;自己若是不放縱私慾,外面的試探是不夠叫我們陷在罪裡的。

  如果我們要勝過試探,必須先承認自己所以會受誘惑,不是由於任何第三者的錯失,而是自己的錯失:“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如果我們還一直想法子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罪給別人,就證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知罪罪,還不認識到自己裡面的敗壞;這樣的人,連勝過試探的起碼條件都沒有,是編不會下決心被付肉體,也不會專心倚靠主的。

  3 試探怎麼成為罪***1:15***

  15可見試探並不就是罪,但試探若被人的私慾所接受,孕育在心中,像懷了胎一樣,就成為罪了。人人都會常常受到試探,但遇見試探並不就是犯罪,就像主耶穌也曾在凡事上受過試探,卻未犯罪***來4:15***一樣。可見犯罪與否,要看我們是否接受了那個試探而定。例如:魔鬼給我們一個意念去偷別人的手錶,我們雖然有了這個意念,卻沒有接受,並且拒絕了它,那麼這意念只是魔鬼的試探,我們並沒有犯了偷手錶的罪;但是魔鬼卻可能一再的把這意念送來,如果我一再的拒絕,就還是沒有犯罪;但是若我們一接受了這個意念,雖然還沒有偷,卻已經想去偷,那時我們就是犯了罪了。所以聖經叫我們要“逃避……私慾”***提後2:22***,“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7***,使魔鬼的試探不能停留在我們心中,它就沒有機會跟我們的私慾結合了。

  “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這死包括身體的和靈性的死。什麼時候我們犯了罪,什麼時候就服在死權之下***來2:14,15***,與神的交通隔絕***參創3:9,10***。

  4 要認定一切美好的恩賜都是從神那來的***1:16-17上***

  16-17上 “看錯”,原文Planasthe,是迷惘,走入迷途的意思。英文N.A.S.B.譯本作deceived***受騙***,Williams譯本作misled***誤導***,K.J.V.譯作err***錯誤***,與和譯本的意思相同。

  我們要勝過試探,必先認清楚魔鬼的詭計,不要被它引入迷途,以為它還會有什麼好的給我們,把它的詭計當作“好意”,以致接受它的試探。其實一切美善的恩賜***注意17節開頭的“各樣”原文是每一樣***,都是從上頭來的;魔鬼只能給我們地上的好處,至於天上的美好的恩賜,它自己尚且都得不到,怎能給人?信徒所以會給魔鬼留下地步,受它的試探,就是由於懷疑神的恩典是否可靠,是否比世界眼前的福樂確然更好?而沒有認定,神是我們眾光之父,是每一樣屬光明的福樂的唯一來源。可見,一個人若想在神以外得著什麼好處,不理會神,一心求自己慾望的滿足,這樣的結果,是常常會落在魔鬼的試探裡面的。

  5 要認定神的信實***1:17下***

  17下 這句當然不是說我們的神是不作工、不活動的神;而是指 永不改變的德性說的。 的信實、慈愛,大能作為……是古今如一、永不改變的。我們萬不要因自己的處境改變,落在試煉中,就懷疑神的慈愛改變了,以為 的應許不再是信實的;也不要因為體貼肉體,接受試探,就妄想神會改變 公義聖潔的本性,不罰我們的罪。人在受苦的時候,最容易接受眼前的利益,而淡漠了神信實的應許,所以雅各特別以神的不改變來提醒信徒。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人如果在光中稍微轉動,他的影兒就會轉動得更大;在這裡,雅各形容神的不變,甚至像人物的完全靜止,連影兒也沒有轉動那樣。

  6 要相信神的美意***1:18***

  18“真道”,就是真理的話***英文譯作Word***,在這裡特別指救恩的真理。神按 自己的旨意,多麼苦心地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又用這救恩真理的道生了我們,叫我們作 的兒女, 作我們的父;既是這樣, 豈會改變 的信實,惡待我們,忽是忽非麼?斷乎不會。所以無論處境怎樣困難,我們總要拒絕魔鬼的試探,相信神的旨意。“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 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參羅8:32***

  “叫我們在 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1:18下***。這意思就是,叫我們在萬物中成為應當歸神的分,成為 所寶貴,並首先蒙悅納的。按舊約的記載,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果獻給神***利23:9,10***;在這裡,雅各給我們解釋了舊約獻初熟土產的“精義”,無非是要教導我們,把自己像初熟的果子一樣獻給神。

  雅各把我們這些像初熟的果子蒙了救贖的人跟其他受造的萬物比較:顯然在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先犯罪的是人,以致萬物也因他受了咒詛***創3:17***,而“嘆息勞苦”***羅8:22***。在神的救贖完成了以後,人卻最先蒙救贖,可見神對待人跟對待萬物不同。人是萬物的主體,萬物是人的附屬,萬物是賜給人的***創1:28,29;提前6:17***,人卻不是為萬物而活著的;所以,只要人敗壞了,萬物也敗壞了,人蒙了救贖,萬物也要回復正常的狀態。所以雅各的意思,不是說在人以外,別的受造物也有蒙救贖的機會,而是要顯明人在萬物中是主體罷了!本節的意思跟羅8:18-23的意思非常接近,並且本節的“初熟的果子”aparkee,與羅8:23的初熟的果子同字。這字全新約只用過八次,其中保羅用了六次***羅8:23;11:16;16:5;林前15:20,23;16:15***,另一次則是約翰在啟14:4用過。

  問題討論

  雅各自稱為主的僕人對我們有什麼要訓?

  雅各向信徒請安給我們有什麼教訓?

  本章2-12節的主題是什麼?

  試煉的益處有幾樣?

  試煉與試探有什麼分別?

  神允許各種試煉臨到信徒有什麼目的?

  信徒在百般試煉中該存怎樣的態度?為什麼?

  試述信心、試驗、忍耐三者之互相關係:

  1 信心為什麼要經過試驗?

  2 在試驗中怎樣才能得勝?

  3 “忍耐”怎樣“生”出?

  本章5-7節教導我們禱告的三要點是什麼?

  信徒為什麼會心懷二意?試驗怎麼能幫助人專誠地跟從主?

  信徒若從富足中降為卑賤應當怎樣?

  本章10-11節告訴我們應信服神安排的另一理由是什麼?我們對世界的財富應有什麼認識?

  本章12節給我們什麼教訓?

  試探和試驗有什麼分別?

  試探和罪有什麼分別?

  我們在受試探時應當抱什麼態度?

  “叫我們在 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是什麼意思?

  基督教講章:試煉與試探

  試煉和試探在這兩段經文中是同一個詞,但翻譯不同。第二節譯為試煉***現在的聖經版本已經把第十二節中的試探改為試煉,這樣更為準確***;第十三至十四節譯為試探。

  一、試煉***3-4,12***

  ***一***試煉的來源:試煉是出於上帝。有聖經研究者指出:試煉的作用是試驗,要發掘人品格與道德的特質;但試探卻慫恿人犯罪、迷惑人、使人墮落。試煉沒有欺騙的成分;試探卻有。試煉集中在人美善的一面,使人確知自己品格上的德性,但試探卻針對人邪惡的一面,誘導人在不知不覺間陷入罪中。試煉指為要試驗併成全我們***參3-4節***,而從外面臨到我們的苦難;試探,指為要引誘我們犯罪,而從裡面私慾所引發的苦難***參14-15節***。

  ***二***試煉的形式:患難,從百般的試煉可知是各樣患難。

  ***三***對試煉的態度:大喜樂。羅馬書也勸勉我們,“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5:3***”。

  ***四***對試煉的認識:要認識到這是上帝的試驗,我們所遇到的試煉不是偶然發生的。

  ***五***試煉的目的:使我們忍耐成功,成全完備,沒有欠缺。

  ***六***試煉的結果:生命的冠冕,就是成熟、聖潔生命的獎賞***12***。

  二、試探***13-15***

  ***一***認識試探:這裡讓我們看見試探不是來自上帝,乃源於我們的私慾,試探的步驟是:私慾懷了胎--懷胎,意指固定成形,佔有一席之地,有的版本翻譯為受了孕。[“慾望”***即本處翻譯的“私慾”***這個字原文屬女性]。什麼讓私慾懷胎呢?應該是外面的世界:***1***權;***2***利,包括錢、物,例如巴勒王、乃曼的金錢美衣;***3***名;***4***色,例如大衛所遇見的拔示巴……人遇見外面這些東西時,慾念會有所閃動,不過剛開始這些外部的東西在慾念裡並未佔牢一席之地,這些東西還未和私慾結合得固定成形。但此時若不賴主大能終止私慾對這些東西的想望,而允許私慾繼續幻想,允許外部這些東西進入慾念裡,進而形成固定成形的強烈私慾,這就是私慾懷了胎,這種強烈的不正當慾念叫做情慾,就是罪,也就是生出罪來--例如:有人冒犯了你,可能是無意,誤會,誤聽誤傳,你知道後很不舒服,生氣,這種不舒服感,生氣感,還不算罪,類似於私慾。如果按照聖經要求,生氣不可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不給魔鬼留地步,禱告,求主消除這種心情,就不致於犯罪。但如果任由這種生氣的心情自由膨脹,縱容它,為這種氣惱尋找理由,加重它的程度,魔鬼也乘機鼓動、激發,成為惱恨、報復的心意,這就是讓私慾懷胎,就生出罪來—這種固定成形具有很強破壞力的“恨”意,就是罪了,耶穌把它視為與殺人同等嚴重。耶穌說:“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苟合、偷盜、妄證、謗讟***太15:19***”。這些情慾都是私慾和外部世界相關的事結合後懷的胎,在主的眼裡都屬於罪。罪既長成--就是長大成熟,其語態是被動完成式,意謂罪不是自己長成,乃是因為人放任它而造成的,就是上面例子中那種放任、縱容貪慾的態度促使私慾和所貪求的那個世界之物結合成長,最終變成犯罪的行為。就生出死來--死是與生命對立的,和“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雅1:12***”剛好相反。是一種屬靈的死,表示與神之關係的隔膜、疏遠、斷絕。

  ***二***勝過試探

  1、要有心志。心志要剛強,靠聖靈大能把各種因外部的誘惑而萌生的不正當慾念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容私慾懷胎***參羅6:12-14***。

  2、要有信心。相信“人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忍受的”,在我們忍受不住的時候,神也會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忍受得住***林前10:13***;相信神預備的得勝方法—我們藉著洗禮已經和基督同死***羅6:4***,已死的人,是已經脫離罪了***羅6:7***,以後,每當誘惑來臨,“你們向罪應當看***信***自己是死的***羅6:11***”。

  3、要會逃避。要“逃避少年的私慾”***提後2:22***,避免接近容易受到誘惑的場所。

  4、要有盼望。有時候試煉和試探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上帝和撒但的動機、用意完全不同而已,在這兩個方面得勝之後同樣要得著生命的冠冕。得到永生生命的弟兄姐妹大有人在,但得到生命的冠冕該是鳳毛麟角,非常寶貴。初期教會的信徒為得生命的冠冕,須藉著為主殉道,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或遍身被澆上瀝青被火燒死,或被包上獸皮任野獸撕碎嚼磨***啟1:8-10***。我們若能勝過試探,也可得同樣的生命冠冕,可享受殉道士方能承受的榮耀。願這榮耀吸引我們、激勵我們,去忍受試煉,勝過試探,“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得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基督教講章:信心的試探和試驗

  最後要看看第二十四章至二十七節裡所描述的圖畫,及前面分析了的另外兩幅圖畫。記著,這教訓是警告人小心防備自我欺騙的危險。新約聖經中對這個警告所用的篇幅,實在是使人吃驚,而我們對此的反應和注意卻是何等緩慢。聖經不斷地警告人,不可以存輕率、表面的信心,提防自己只說:「主啊!主啊!」而不作其它事;警告人不可以單單相信工作和自己的行動。在第二幅圖畫中,已經有這個警告了,在新約聖經中滿是這樣的警告,在主自己的教訓中,及後來使徒的教訓中,也滿有這樣的警告。

  但是,經文同時也警告人不可相信感覺,特別是錯誤的感覺。新約對愛這問題的探討,是給持屬世思想的人一份很迥異的感覺。不知為何,我們總以為愛是一種感覺上、感情上的東西,以為愛是純屬感情的,並以此種態度思想新約福音書中的愛,及神對悖逆罪人的愛。然而,想想約翰的福音書,和他第一卷的書信,其中不斷地談及愛;也看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他們所強調的事實——愛是很實際的。主多次在聖經中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這兒的教訓也是一樣。登山寶訓末段只強調一點:「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經文是重複,強調叫我們不要基於自己某些迷糊、概略的情感,而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主說,若不實行祂的誡命,徒說愛祂是沒有用的。主似乎在說:「真正愛我的,就是行我叫他們所行的人。」以感覺和感受來取代了順服,是完全自欺欺人的。登山寶訓最後一段要強調的就是這一點,也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要詳細地查考遵行天父旨意的意義;聰明的人,聽過了這些教訓,就會遵行了。

  然而我們仍然要思想主為什麼以這種形式帶出祂的教訓。在每一幅的圖畫中,都帶有一個警告。在每一幅圖畫中,我們都有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若不分析主從第十三節開始的每幅圖畫裡所談及論斷人的問題,顯然就不可以完全瞭解整個教訓了。主論述進窄門的時候,首先提出整個登山寶訓的資訊,並實行其中的道理,然後,就引到判斷人的問題。主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這就是一個警告,在第二幅的圖畫中,同樣帶有這個資訊,主把真基督徒比喻為好樹,壞基督徒比喻為壞樹。主說:「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在隨後的圖畫中又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最後在兩個人和兩所房子的圖畫中,又有同樣的資訊,因為主耶穌說那日房子要受到試驗,其中一間要倒下來,而且「倒塌得很大」。故此,我們不得不思想審判這個問題。況且,這不單是寶訓末段各圖畫中的資訊,更是整章經文的資訊,這一章經文的首句就說:「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最後的命令所帶出的,就是對論斷人的人一個重大的警告。

  可以這樣看這個資訊:不管其它的事情怎樣,假信仰是沒用的,是錯的。當然,任何假的東西都是不正確的;除此以外,假的東西也是完全沒有價值,結果是什麼也沒有;也許可以給人短暫的滿足,卻抵受不了真正的測驗。這裡所強調的正是此點:寬大的路看來很安全,壞了的樹看來很健康,人會以為他的果實也是好的,但在嘗試的時候,才知道不是;同樣,愚蠢人的房子建在沙土上,看來很完善、堅固和耐用,但事實上,這一切最後都沒有任何價值,接受不了考驗。這一點可以說是無疑問的,而我們要真正關注的,就是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和自己生命的光景,是否能夠受得起考驗。在最需要的時候,這些事物是否能幫助自己和有價值?哪怕是多華麗和舒適的房子,當暴風雨來到,洪水湧至,就頃刻倒塌,又有什麼價值呢?那是活在「一個愚蠢人的天堂裡」。當太陽高掛天空,不需要保護的時候,即使只是一個帳幕也足夠,這房子看來不錯;可是當暴風雷雨來到,我們需要房子的保護時,建造在沙土上的房子卻不能保護我們,他是完全沒有價值。

  聖經中常常提醒人這一點,也舉出了很多例子:很多不屬神的人如何富裕起來,當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就「好比生長茂盛的月桂樹」;然而當面對麻煩,財富失去的時候,他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東西。聖經痛心地指出非基督徒的愚昧。其次,這些東西在有需要的時候不能幫助人,愚蠢人卻為之而活,並且對之極信賴。想想主形容的那個愚蠢富人,他把穀倉堆滿了糧,而且計劃再建造一個更大的糧倉,但是神突然對他說:「無知的人啊!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聖經滿是這樣的教訓。

  只是,不單單聖經教訓人假的東西都是無用的,在人自己的歷史上也經歷到和證實這個教訓。在主形容的這幅圖畫中,祂實在說,我們在世上所建造的,所依賴的,所預備的東西,和對生命的整個看法,都要受到考驗;祂把考驗比喻為暴雨、洪水、風吹,是全世界都會發生的事情,是聰明人和愚蠢人都要遇上的。聖經中沒有一段經文告訴人,成了基督徒之後,一切的煩惱就會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快快樂樂的生活」。沒有。「雨淋、水衝,風吹」,都發生在一間房子上,也發生在另一間房子上。全人類都要面對這些考驗。

  主在這幅圖畫中的意思,也是令人感到關注。有些人以為這一切單指著審判的那一天;然而,這只不過是對主教訓的不瞭解。當然,這包括審判的那日,但是主所說的,也同樣應用在此屬世的生命,以及死後的生命。

  當然,過分仔細地分析這圖畫是十分危險的,只是主分別提出暴風、洪水和風吹,不是無原因。祂顯然有某些意念是要在這幅圖畫中表達出來的。先想想暴雨。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這場暴雨,我們只有兩個可能的光景,一個是好像聰明人,一個是好像愚蠢人;或是好比努力遵行登山寶訓,和不遵行寶訓;一是基督徒,一是自以為是基督徒,只從福音書中揀取自己喜愛的經文,說:「造就足夠了,不必太重視這些東西,不可以太狹窄。只要你相信,就行了。」但是主在這兒教訓人說,我們若站在錯的位置上,自己所抱的信念也救不了自己,而且,在最需要的時候,更會使自己完全失敗。主說暴雨的意思是什麼?我想,主指的是疾病、損失和失望等事情,是在人生命中出亂子的時候,一些人一直依賴的東西,突然在人眼前倒塌;或者是別人使自己失望,或當人感到極大的失落時,或是所處的環境出現了極壞的改變時,或當人感到非常哀傷和失喪的時候。這些東西都可能臨到我們身上,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雖然我們極力逃避,卻始終要面對。年青力壯,充滿精力的人,要想及自己垂垂老矣的光景,那時即使要從一個房子走到另一個房子,或是從一張椅子轉到另一張椅子也不可以;要這樣設想是十分困難的,然而這些事情必會發生。年紀大了,健康和活力都會消失,疾病也都來侵。正如主所說,這一切都是無可避免的,他們來到的時候,要考驗我們。在同一個房子裡囚上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的時間,實在不是一個小考驗,卻是考驗人的基礎。暴雨——指的就是這些考驗,是進至人內心深處的試驗。

  不單有暴雨降下,主說還有洪水湧至,打在那房子上。我常常想,這是代表世界,代表屬世的思想和屬世的生命。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也不管我們是否真的信從,這個世界要攻擊我們的房子,咆哮著要攻擊我們;世界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麻煩——「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我們把房子建造在世上,世界會來到進行試探和攻擊。屬世的思想不知不覺地滲入每一處地方,有時以雷霆萬鈞之勢來到;有時卻是無聲無色,毫不引人注意地帶來同樣的災難,它的形式千變萬化,我們只知道其中一部分;有時它好像引誘般來到,誘惑我們,懇求我們,會繪出美麗的圖畫吸引我們;有時它卻逼害人。世界不在乎用的是什麼方法,只在乎達到目的。若引誘可以使我們離開基督和教會,它就會引誘我們;如引誘不能成功,它就會張牙舞爪,逼 -/迫人。兩個方法也試探人,同樣的陰險——「雨淋……撞著那房子」。

  我們都知道,房子有時會搖動。基督徒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信仰,但是世界的力量可能很大,基督徒自己也不曉得自己的根基是否堅固。他年青的時候,在基督裡有過奇妙的經歷;但是遲早會動搖。也許在中年的時候,就開始思慮自己的將來,自己的職業和生命的光景,那時他開始猶豫和躊躇了。年齡日漸增長,思慮也隨而加增——世界正在攻擊你的房子,試探和試驗你的房子。

  然後是風——「雨淋,水衝、風吹」,主的意思到底是什麼——「風吹」?有些人說風是撒但的攻擊,我同意這個見解。魔鬼有很多方法對付人。根據神自己的說話,他可以變作光明的天使,和引用聖經的說話,也可以在世上試探人;但是有時牠也直接攻擊人,可以使人煩惱和拒絕相信,使人滿有錯誤、邪惡和褻瀆神的思想。看看舊約中屬神的人的故事,你會發現他們的生命也受到同樣的試探。魔鬼肆意地攻擊,要把房子吹倒;歷代的聖賢也受到這類的攻擊。你可能認識一些好人,也同樣受這樣的攻擊。一些很好的基督徒,活出屬神的生命,然而在生命終結,或是在垂死的時候,卻要經過一段黑暗的時間,受到魔鬼的攻擊。然而,「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保羅在以弗所書六章中說,要站立得穩的唯一方法,就是穿上神的全副軍裝。主在這兒所說的也是這一點,惟有堅固的基礎,才可以使我們站立得穩。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要遇上的;然而有一件事是至終無可避免的,就是死亡。有些人經歷了暴雨,有些人則經歷了洪水,還有人經歷了疾風和暴雨;然而,我們每一個都要面對死亡。死亡也許以不同的形式來到,卻都是測驗人所建立的根基。死亡是何等大的考驗!雖然我們曾看見別人死亡,也聽聞人談及死亡,但是我們還沒有經歷死亡,故此仍不清楚。不管死亡是慢慢來到,或是突然來到,我們都要面對它。當你發現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要放下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而邁向生命以外的範圍,那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沒有其它事情能像死亡一樣,對人的基礎有如此深切的測驗。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抵擋這些東西呢?從很多方面看,傳福音的目標,是叫人有能力抵擋這些東西。不論你對生命有何看法或有何感受,如果你不能夠抵擋那些考驗,那你的生命仍然是徹底的失敗。哪怕人有怎樣的恩賜或是奉了什麼呼召,如果他對生命的看法或感受,不足以助他面對這些考驗,他就是個愚蠢的人。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會變為無有,並在他的眼前倒下來。我們也親自嘗試過這些測驗,現在試問問自己這些問題:當我最需要神的時候,是否都能夠找到祂?當試驗來到,我們需要轉身求告神的時候,我們是否都知道祂存在?我們是否會顫抖不安?是否敬畏祂的存在,還是好像小孩子投向父親那兒一樣,知道祂在那兒,時常可以找著祂?在緊急的關頭,是否可以感覺祂很接近自己?即使是在患難當中,是否仍然時常在祂裡面歡喜快樂?對世界有怎樣的看法,有怎樣的態度?是否對自己要活出的生命存有遲疑或懷疑?是否感到不可靠?對於沒有神和基督存在的屬世生命,是否感到完全無用?死亡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每想及死亡的時候,是否感到驚恐,甚至完全不願意想及它?

  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若要成為真基督徒,應有怎樣的生命。詩篇三十七篇二十七節說:「你要細察那完全人,觀看那正直人,因為和平人有好結局。」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比基督徒死亡這件事更奇妙,聖經說:「要細察」。詩人寫這篇詩篇的時候,年紀已經很老邁了——「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這是他的經驗,也是對年青人的勸勉:「你要細察那完全人……因為和平人有好結局。」世上有很多人看來活得很好,但是他的結局並不平安。可憐的人!他沒有準備,也不曉得自己要到哪兒去,他抓著一些東西,卻不能安然死去。或可看看詩篇一一二篇七節,經文說:「他必不怕凶惡的資訊,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信靠神的人不怕瘟疫,戰爭發生時也不驚怕,不會說:「我們明天要往哪兒去?」一點也不會——「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或可看看以賽亞書二十八章十六節:「信靠的人必不著急。」可以這樣說:「信靠的人必不驚惶失措。」信靠的人不會被人「攻之無備」。為什麼?因為他常常留心,作好準備,不管什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他都作好預備,毋須著急,不必驚惶。主在撒種的比喻中,有很完整的教訓,他說,假信徒「沒有根基」,只可以持守一會兒,但審判來到的時候,他就完蛋了。「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果。」聖經在這方面的教訓實在不勝列舉。

  聖經在這方面的教訓是積極的,很多基督徒也有這樣的經驗。早期的基督徒,在被逼 -/迫的時候,甚至被殺害的時候,都感謝神,因為祂應許他們為祂的名受逼 -/迫。我們都知道信仰烈士及被逼害者的故事,他們被扔進獅子坑裡,仍然能感謝神。保羅在獄中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不單沒有埋怨,反而更為了自己的被囚而感謝神,因為他可以有機會傳福音。他甚至可以容忍假朋友的陷害,可以完全快樂,可以心平氣和,可以面對死亡,並說這一切都是好的,因為他可以因此而「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保羅又告訴哥林多教會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閱讀哥林多後書四章,看看保羅的試探和引誘。保羅年紀老了,再次面對死亡,自知死亡已經接近,他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這是何等超脫的途徑去面對死亡!自從保羅說了這些話以後,歷代基督徒的死亡都是如此,他們在生命中一再重複這個經歷。看看聖賢的故事,信仰烈士和被逼害者的故事,那些欣然面對逆境的人,在四面烽火的境況之下,仍然傳主的福音,這是人類歷史中最榮耀的時刻。你可以再看看與神訂立盟約的人、清教徒和其他人的故事。

  故此,經文的教訓是這樣的,惟有遵行主的登山寶訓的人,才會有這一切的經歷;冒名的基督徒會發現,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自以為的信仰沒法幫助他,反而在最要緊的關頭離棄他。毫無疑問,能勝過生命試探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夠遵行登山寶訓的命令,這是「完全」人、「正直」人,「好」人及「基督徒」的祕密。所以,你若要像保羅那樣面對這些東西,就得好像保羅那樣生活,此外並沒有其它方法,基督徒都要遵行同一的樣式。

  然而,除了我們在生命中要遇上的各樣東西以外,這段經文還指示對審判那日的正確態度,聖經中也一再教訓這個主題:「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聖經常常提及「那日」。對於保羅談及怎樣傳福音及怎樣建立教會等問題,很多人都表示不同意,然而保羅實際是說:「好吧,我不與你們辯論,那日就自然可以表明。」「我們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臺前。」聖經裡各處都有有關的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五章談及十個童女、善良的僕人和有關天國的故事。到審判那日,一切都要放在主的跟前,要記著彼得前書四章十七節:「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啟示錄所記的,也是要宣告這個審判,當書卷被開啟的時候,各地每一個人都要受到審判,各人都得面對審判。聖經中滿有這些教訓,肯定有這審判的一日。聖經說,這審判是透徹的,是內在的,他曉得每一件事,人對他說:「我們不是作了這件事,作了那件事嗎?」主說:「我不認識你。」在任何時候,主都看著他們,只是他們不屬於主,主是曉得的,祂知道每一件事。「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祂「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沒有事情可以躲避祂的眼目!而且,我們都曉得這審判是最後的。聖經從來沒有告訴人還有第二次,有另一個機會。你若不相信,可以自己看看有沒有這樣的證據。從來沒有。也許你可以找到一兩句經文,是稍為可以作為辯論的,然而,即使是這一兩句經文,又怎能抵擋得上整本聖經的其它眾多教訓呢?這是最終的審判,不可以推翻的。

  我們可以肯定這些事情嗎?怎樣才可以使在世的生命平安,肯定和有確據的呢?怎樣才可以知道自己是建房子在磐石上呢?怎樣才真正實行呢?這都是世上最大的問題。我們每天都要這樣提醒自己,其它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加重要的了。為了不使大家誤會,我可以這樣說:基督徒若只擁有呆滯的靈脩生活,是最危險的一回事。當然,先有「默想靈脩」,然後才開始工作,是十分好的事情;然而,這事若變得機械化,就會對人的屬靈生命產生很大的危險。故此,我們應該這樣作,讀經祈禱,不是以機械化的態度,也不是由於別人告訴自己要這樣作,自己就依著行,更不是因為這是件「必然的事」。我們讀經祈禱,乃由於聖經是神的話,因為要透過聖經向我們說話。讀經禱告之後,還要稍為默想一下,提醒自己關於登山寶訓的真正教訓,問問自己是否活出寶訓,是否嘗試如此行。我們不經常這樣提醒自己,是我們的缺點;我們是多向人言,卻少向己言。要告訴自己:「主實在是說,我向你們傳這寶訓,你們若不遵行,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了。」以登山寶訓察驗自己,要記著登山寶訓裡最後的一幅圖畫,要告訴自己:「對,我現在仍然年青,但是有一天也會死亡的,我是否作好了準備呢?」假如失去了健康,或失去了美好的外貌,或失去了金錢或財富,你會怎樣?若被疾病傷害了你的身體,你會怎樣?你會變成怎樣,會依靠什麼?死亡以後還有一個不可逃避的審判,你有沒有準備?這裡是唯一安全的途徑:單單讀經禱告是沒有用途的,還要應用所學的,要面對之,要抓緊之,不要依靠活動,不要說:「我在基督教的事工上十分活躍,一定沒有問題的。」

  主說你也許自以為為主工作,但卻不一定得救。要一一面對這些事情,要以之測驗自己,然後肯定自己真把這些教導放在生命之首和生命的中心。肯定自己是誠實地願意認識祂更多,願意遵行祂的命令,為祂而活。不管世界的吸引力有多大,仍要說:「不,我的生命裡有一個活靈,我要面對面的與主相會,哪怕代價如何,與主相見才是最重要的,其它一切不過是次要的。」在我看來,主在登山寶訓末段的這幅圖畫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叫我們提防自欺的危險,並且每日在祂裡面,在祂教訓的亮光中察驗自己,以避免這個危險。願祂賜我們恩典。